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余荫山房造园艺术,以及余荫山房建筑讲解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余荫山房简介
1、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——明、清时期修建的。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,始于明,理论代表作是计成着的《园冶》;成于清,理论代表作是李渔着的《一家言》。清代,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,涌现于全国各地,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。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。
2、余荫山房,又名余荫园,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,距离广州约17公里。这座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,始建于1864年的同治三年,至今已有超过140年的历史。园占地面积约1598平方米,以其小巧玲珑、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闻名。
3、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,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(1867年),于同治十年(1871年)落成。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,以小巧玲珑、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,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。
4、余荫山房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的番禺区,是岭南园林文化、岭南宗祠文化、书院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,有着景致的园林景观不说,其所代表的的历史以及文化传承也是相当的久远。
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
1、余荫山房布局精巧,以其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造园手法,将画馆楼台、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创造出咫尺山林、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全园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,文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高雅,给人们带来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,仿佛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。
2、余荫山房布局精巧。它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,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布成咫尺山林,造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,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高雅,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,如置身于“波暖尘香”之中。
3、余荫山房气质特征如下:余荫山房的布局巧妙,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园中亭台楼阁、堂殿轩榭、桥廊堤栏、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,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,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。
4、余荫园:余荫山房,又名余荫园,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。余荫山房布局精巧。它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,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布成咫尺山林,造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
5、余荫山房正门门额为“余荫山房”。正门内,遍植四季花木。往右入一道圆形拱门,迎面是砖雕“寿”字;在门后一短廊的夹墙内种着一排竹子与外界分隔。相传造园时,园主人邬彬受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句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影响,于是决定要在园内种竹。
6、余荫山房以“小巧玲珑”的独特风格著称,被誉为“岭南园林之冠”。该园采用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、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形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全园的文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返璞归真,给人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。
余荫山房造园手法
1、余荫山房布局精巧,以其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造园手法,将画馆楼台、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创造出咫尺山林、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全园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,文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高雅,给人们带来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,仿佛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。
2、余荫山房布局精巧。它以“藏而不露”和“缩龙成寸”的手法,将画馆楼台,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,布成咫尺山林,造成园中有园、景中有景、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。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,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、素色而高雅,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,如置身于“波暖尘香”之中。
3、余荫山房布局严谨,以几何形水庭布局,空间层次丰富,借助各种造园手法,如借景、框景等,创造出园中有园、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。可园则以规整的平面布局和“连房广厦”形式,注重植物与水景的结合,叠山置石独具匠心,展现地方特色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